文 |地缘历史档案
编辑 |地缘历史档案
声明:拙见在此,抛砖引玉。诚邀您点个「关注」,方便日后交流。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,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。真理越辩越明,感谢您赐教!
声明:拙见在此,抛砖引玉。诚邀您点个「关注」,方便日后交流。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,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。真理越辩越明,感谢您赐教!
1942年11月,江苏盐城。北风刮得屋瓦乱响,粟裕站在地图前,正准备部署接下来的干部调动。门外一阵急促脚步声传来,一名少年递上一包香烟。
展开剩余84%盒子有些旧,外壳破了个小口子,还带着微微的汗渍。 粟裕下意识地拆开,烟没几根,底下却压着一张手绘图。
那是一幅极为熟悉的电台耳机图,线条清晰,结构细致,图下写着三个字:“南线电”。粟裕盯着那几个字,脸色瞬间沉了。
深夜里,整个指挥所没人敢说话。一场几乎摧毁整个苏中根据地的危机,就藏在这包香烟里。
粟裕这口气,憋了整整三天,直到电报科彻查结果出来,他才真正爆发。
香烟盒送来的警告,粟裕当晚断电台
事情的起点是在南通。 那天,日军和汪伪高层在“绥靖军第七师”开了一个会,会议主导者是日军特务小林信男。
他带来一张标有详细时间和路线的作战地图,目标很明确,就是新四军的几位核心干部。
其中包括叶飞、管文蔚这些前线一线的骨干,连他们的换乘点、过江码头都被标得清清楚楚。
小林信男还亮出一份电文原稿,说是从“可靠来源”获取的。 纸张是苏联军邮纸,格式和新四军密电一模一样,甚至落款时间也精准得可怕。
坐在会议末席的“中将” 施亚夫,听完后一言不发。他的眼神却变了。他们这份情报从哪来?没跑, 问题肯定是出在内部电报系统。
施亚夫是共产党人。他的“中将”身份不过是伪装,他潜伏在汪伪势力中已经两年,知道一旦信息泄露,苏中根据地就可能全线崩溃。
他回到驻地,立刻画了一张B-2型电台耳机的结构图。这种耳机是苏联援助的新四军专用设备,在整个华东战区也只有南线电报科才配备。
他将图纸折成巴掌大小,塞进一包“金叶”香烟盒里,重新封好,再交给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。
少年绕过封锁线,一路穿过刘桥、建湖和八滩, 终于在三天后将香烟盒送到粟裕手中。
粟裕拆开盒子,看到耳机图的那一刻,什么都明白了。
他甚至没等情报确认,就立刻派出骑兵连夜追赶已经出发的干部小队。那一夜,他没合眼。就连作战参谋都说,从没见过粟裕这么急。
管文蔚当时正坐船南下,准备横渡运河。船刚靠岸,岸边一个渔民忽然挥起渔网。
管文蔚警觉,立刻调头改道,从小洋口登陆。 事后得知,原来他原本准备靠岸的那片区域,早已被日军部队布下伏兵,连迫击炮都架好了。
粟裕没说什么,只是看着地图发呆。他知道,这次他们是踩着刀尖逃出来的。如果香烟盒晚送一天,后果不堪设想。
电报科查出内鬼,粟裕签字让人枪毙
危机解除了,但粟裕的神经依旧绷着。
他没有大张旗鼓地排查情报科,而是冷静地盯上了一个人——张文昌。这个人是红军出身,跟着陈毅长征走过草地,履历干净得让人挑不出毛病。可正是这份“干净”,让粟裕心里不踏实。
他查了张文昌的值班记录, 每一个频段、呼号、时间都对应上了日军监听记录。
几天后,警卫在张文昌住处的墙角夹层里,发现了一本油纸包着的日军密码本。
那是 “陆军第五通信队”的监听手册, 使用时间从1942年8月到11月,正好覆盖了新四军的全部发电记录。
粟裕拿过那本密码本,看都没看张文昌一眼,只说了一句:“把人带走。”
张文昌最开始死咬不松口,直到被单独关押三天,才开口。 他说,他妹妹两年前在南昌被日军扣押,寄来一根断指,他没扛住。
之后他开始在每次电台发报中做“微操作”,不改密文,只在频率和呼号上做文章,用极小的偏差引导日军监听站定位。
之后张文昌被秘密处决,他曾是红军干部,但在粟裕眼里,他已经不是自己人。那份军令上,粟裕只写了六个字: “军中毒瘤,必须割。”
张文昌被枪决那晚,电报室的灯整夜没灭。粟裕坐在桌前,面无表情。直到第二天, 他重组了整个电报科,原本的28人中,只有6人被留下,其余全数调离。
他还立下三条规矩,所有电报必须由两人核对签字,密码本只允许由主官保管,每月必须更换一次密钥,过期即焚。
施亚夫的情报,救了粟裕一命
事情告一段落,粟裕也逃过一劫。而真正救了他的人, 那个远在南通的“假中将”施亚夫。
这个名字,当年没人知道。 他是江苏南通人,十四岁参加如皋起义,十五岁入党,后来被捕,在南京坐了三年牢。
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时,他趁乱越狱,后来受命打入汪伪政权,编造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“第七师”。
他用《百家姓》和旧电话簿编了一份8000人的花名册,硬是骗过了汪精卫的审查。
他的“部队”只有200来人,武器是伪造的,军械报告是自己写的,连粮秣清单都是抄来的。他靠这份假身份,在汪伪高层混了三年。
在整个抗战期间,他送出87份情报,策反了2000多伪军,1944年率部起义,全身而退。他的每一份情报,都指向关键节点,每一封信,都救下成百上千条命。
发布于:河南省